(資料圖片)
近日,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對一伙“職業(yè)騙薪”人進行集中收網,抓獲108人,涉案金額達8000余萬元。職業(yè)騙薪,指犯罪嫌疑人從網絡招聘平臺頻繁申請面試機會,偽造學歷、履歷等材料,同時入職多家公司,騙取底薪,實現(xiàn)“輕輕松松月入數(shù)萬”。這是今年以來上海警方打擊的一種新型詐騙行為。
與此同時,盡管7月以來本市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(fā)案趨勢繼續(xù)下降,但詐騙手法有所翻新,值得警惕。特別是在引流環(huán)節(jié),利用Facetime電話等網絡電話,冒充電商物流客服、公檢法、領導熟人等身份;或是快遞寄來涉詐傳單,引導市民掃碼等等。據(jù)市反詐中心統(tǒng)計,通過上述手法實施的詐騙案件已接近本市電詐發(fā)案總數(shù)的三成。對此,上海警方表示,將加強對各類型詐騙案件的打擊力度,升級打擊手段,及時做好預警和反詐宣傳工作。
108人以假履歷騙底薪將自己包裝成經驗十足的HR(人力資源),成功應聘上崗后再招聘他人入職,試用期內,這些新員工沒有任何工作實績,但公司必須正常開出工資。今年,有多家企業(yè)向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報案稱,遭遇了騙取薪水的“騙子”。這是普通勞動糾紛,還是合同詐騙?討論會上,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的民警也有意見分歧,“從個案看,確實像勞動糾紛,然而一查銀行流水,同一個月有好幾家公司同時轉入工資,這很明顯是詐騙”。
今年3月,上海警方成功偵破本市首例“職業(yè)騙薪”詐騙案件,在持續(xù)關注此類案件線索過程中,警方發(fā)現(xiàn),有一伙犯罪團伙翻新了手法,盯上的企業(yè)從金融行業(yè)向實體行業(yè)發(fā)展,詐騙團伙成員入職,如發(fā)現(xiàn)該公司對于就職人員背調、考勤制度比較松散,就會互相介紹給其他團伙成員前來應聘,幫其入職,從中抽取相應“介紹費”,有形成產業(yè)鏈之勢。近日,專案組出動百余名警力集中收網。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詐騙罪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,后續(xù)案件調查及擴展打擊也在進行中。警方介紹,“職業(yè)騙薪”被定性為詐騙罪后,警方進行了囊括產業(yè)鏈上下游的專項打擊,將協(xié)同各地公安機關,打擊破壞企業(yè)正常經營的違法犯罪,營造安全有序的營商環(huán)境。
新手段配合假身份行騙詐騙犯罪嫌疑人常常冒充電商物流客服、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、冒充領導熟人等,使?jié)撛诒缓θ朔潘删?,從而一步步鉆入事先設計好的套路中,騙取財物。
今年7月,一名女子接到蘋果手機Facetime電話,對方自稱是某貸款軟件客服,精準報出被害人姓名、身份證號、電話等信息,以取消不實貸款、消除不良征信為由,要求下載屏幕共享軟件,一步步操縱被害人向指定賬戶轉賬。所幸民警爭分奪秒趕赴銀行啟動緊急止付程序,挽回了163萬余元潛在損失。另一位張先生,則是接到了“領導”的好友申請,冒充“領導”的騙子向張先生借款98萬元,張先生四處籌錢并轉了過去,“領導”竟又要再借150萬元,張先生這才意識到不對勁并報警,民警第一時間對涉案賬戶進行止付凍結,避免了進一步資金損失。市公安局 黃浦分局刑偵支隊三隊探長王欣蔚介紹說,今夏,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手段變化的新趨勢,就是通過Facetime電話等網絡電話的形式聯(lián)絡潛在被害人。近年來警方不斷提升技防手段,有效攔截涉詐電話和短信,擠壓了犯罪空間,因而騙子盯上了網絡電話這一領域。警方提示,對于陌生來電、來信,市民一定要有警惕心,切勿輕易相信,務必多加核實,不隨意掃描未知二維碼,不點擊未知鏈接,不下載未知APPpp,不開啟屏幕共享功能。同時,一旦涉及網絡貸款、驗資墊資、消除征信、任務獎勵等話題,極有可能是詐騙分子的預設圈套,特別是涉及轉賬匯款,更要多加小心,不輕易轉賬,以免財物受損。
*文匯獨家稿件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