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扶余國,又稱為夫余,夫于,是中國古代東北部族濊貊的分支。
【資料圖】
2、同時也是我國東北地區(qū)第一個少數(shù)民族建立的政權(quán)的國家。
3、扶余國發(fā)展到后來發(fā)展成為四個國家:北扶余、東扶余、卒本扶余(高句麗)、 南扶余(百濟) 。
4、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都是來自扶余。
5、擴展資料:扶余國-古代東北的民族構(gòu)成在距今兩千多年生活在東北南部的貊族開始大遷移。
6、一部分南遷與華夏族融合,一部分北移與沿族接近。
7、當時,東北共有四個古族系:一個是東北南部的古商族(漢族)系;二是東北西部的東胡族系;三是東北東部的肅慎族系;四是東北中部的濊貊族系。
8、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約有3萬左右。
9、這里是少數(shù)民族聚居的地區(qū),先后有夫余族、高句麗族、靺鞨族、契丹族、女真族、蒙古族、滿族在這里生息繁衍,從事農(nóng)牧業(yè)生產(chǎn)活動。
10、夫余為北方的古國名,亦作鳧臾、扶余,是古東北亞民族穢貊別族所建,據(jù)說也是滿族族源之一。
11、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(被統(tǒng)治階層為另一民族三韓中的馬韓人)都是來自夫余人。
12、此外,北沃沮、東沃沮、穢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。
13、那里谷物豐盛,余糧頗多,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溫厚。
14、大約在戰(zhàn)國或西漢初,黑龍江松嫩平原南部,即今郭爾羅斯草原(松原大慶南部地區(qū))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區(qū),穢貊族的一個支系夫余族,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。
15、夫余族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,畜牧業(yè)很發(fā)達,手工業(yè)也較發(fā)達。
16、于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(quán),建起了個夫余王國。
17、其國殷富,“方二千里,戶八萬”,是東北地區(qū)第一個民族政權(quán)國家。
18、魏晉之際,夫余國向魏、晉朝貢。
19、三燕(前燕、秦、后燕)時期(公元337—407年),夫余國有城和村兩級建制。
20、公元410年(晉安帝義熙六年),高句麗國好大王伐夫余國,“攻破城六十四、村一千四百”。
21、因?qū)以怩r卑、高句麗的攻擊而衰落,公元494年(北魏太和十八年)被勿吉所滅,居民分散遷徙。
22、夫余國最強盛之時,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,南達高句麗、東達挹婁、西接鮮卑,方圓約二千里。
23、夫余國與中原王朝關(guān)系密切:漢時歸玄菟郡統(tǒng)轄;魏時臣服于遼東公孫氏政權(quán);晉時又常去中原朝貢。
24、夫余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國家,由橐離國王子東明南下所建,后為勿吉所滅。
25、一部分居民東遷并成立了東夫余國(后為高句麗所滅),立世約700年。
26、參考文獻:百度百科-扶余國。
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,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。
標簽: